|
|||||||
獲獎作品名稱:麥積山麓—功能轉換的新合院
參賽學校:蘭州理工大學
參賽學生:楊正博、汪宇宸、蘇延洲、杜宇瑄、魁崇海
指導教師:吳長、孫路倩、冉永紅、趙麗峰、王秀麗、陳明
一、建筑部分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藍圖中,我們構想了一座融合傳統韻味與現代宜居理念的新民居典范,坐落于甘肅天水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我們選址在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場地北側為麥積山景區的必經之路,南側為潁川河,東側、西側、河對岸都為現有村落。在實地調研過天水傳統民居之后,我們確定了空間上采用合院形式,以當地夯土為特色材料。根據村民的需求,我們主要設計了三種套型,一種只有民居(圖1),一種有小部分民宿,一種以民宿為主(圖2)。
只有民居的套型在空間流線上與有小部分民居的套型類似,區別在于去掉了游客使用的空間和流線。以民宿為主的套型有五間固定裝配式客房、五間可移動裝配式客房,可滿足中等數量游客團體的居住需求。主人家可根據自己經濟實力的需求,選擇不同數量的可移動裝配式客房單體進行組合。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以西北地區特色的生土材料為主。夯土民居在施工難度與效率、材料的可得性、施工處理、保溫節能處理、造價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圖3)。在綠色建筑設計方面,我們設計了雨水收集循環再利用系統與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
該項目意在不僅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使之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更通過創新設計吸引并留住游客,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實現從好房子到好社區,乃至好城區的華麗蛻變,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嘗試能夠為天水乃至所有鄉村地區提供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模式。
二、結構部分
鋼結構民居,采用鋼框架結構設計,結構主體采用雙回字形交叉設計,鋼框架柱和框架梁均采用H型鋼,便于與夯土墻體及黃麻纖維生物基墻版進行連接。輕鋼結構民宿(圖4)使用的構件均為薄壁型鋼 C89×41×11×0.95。該民宿通過工廠化的形式進行結構構件生產,充分體現了“綠色建筑”的理念。
本次鋼框架結構和輕鋼龍骨架新合院樓板都采用 YX-75-230-690(1.0)的壓型鋼板組合板(圖5)針對鋼結構傳統民居以及休閑中心外墻,團隊采用新型夯土材料制成夯土墻體。選擇夯土材料的原因為: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蓄熱節能性能突出,冬暖夏涼:材料加工過程低能耗、低污染。除此之外,夯土墻造價低廉,可大量減少經濟成本。對輕鋼結構民宿的墻體設計中,我們采用輕鋼龍骨架進行設計,并對墻體內設支撐和不設支撐通過有限元分析及對照試驗進行了分析對比,結果顯示:相較于無內支撐輕鋼龍骨框架而言,有內支撐輕鋼龍骨架在整體強度、剛度、耗能等方面的性能都有了顯著的提升。